为了更好地创造人文氛围、提高科学精神,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学院党委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初心讲坛”的教育活动计划,4月28日下午1点半,由3344体育官方入口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第三支部主办的大咖的学生时代在医学楼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我院党委副书记陈一希老师、青年海归教授魏珂、学工口老师以及全院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参加了活动。上海市铁岭中学和我们学院一直开展大手牵小手共建活动,作为共建项目活动之一,来自铁岭中学的柯蓓琦老师以及20余位同学也参加了本次活动,感受同济的校园文化以及生命学院的科学精神宣讲。
魏珂老师用他独有的调侃幽默式风格把他的学生时代娓娓道来,从清华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再到博士后的桑福德博纳姆普利贝丝研究所,从开拓视野的简单愿望,到追求科学中的美,再到将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未知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实现。魏珂老师通过对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的简短描述,告诉我们科研并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在哲学层面,科研更具有一种由对于这个世界朴素的情感进而内化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判断的精神属性。只有真正找到科研中对于自己的美,才会以一种浓厚的兴趣以及饱满的热情来看待每天的科研生活。活动之前魏珂老师还通过组织方征集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他在讲述完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后也对学生们的焦点关注话题谈了自己的见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现场提问的互动环节,魏珂老师又一一为大家答疑,语言诙谐,气氛轻松。讲座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获取的内容却意义非凡。无论是大咖还是默默工作的研究生,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学生时代,它是我们整个人生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曾经走过的学生生涯是青涩还是天真烂漫,最终都要远行,当我们回首向来处,能不忘初心、坚定自己当初的梦想。诚如魏珂老师开头和结尾所说,每个人的生活就如小马过河,生活虽然有一般性的道理,但我们更应发掘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
附:
大咖的学生时代——魏珂教授专场报告节选以及PPT
一 学生时代的青春岁月为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我觉得大家要能理解到学生时代是一个小马过河的过程。我并不知道我是一条鱼,还是一只小马,又或者是一头大象,一只青蛙,但是学生时代的过程,无非就是小马过河的学习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经历,没有标准化的公式一样的经历,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取你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完全听从这些所谓的前人之谈。
我于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的生科院学习了四年,02年毕业就出国了。为什么当时读完本科想出国,其实我那时候也是很纠结的。我大概到大二的时候,就还只是想着就一直在国内呆着,其实也挺好的,清华也是国内很好的学校,为什么国内很好的学校毕业的学生,不能在国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呢。但是学生一般都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那时候全班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在为出国做准备,然后我就有点从众的心理,尽管当时我对出国的欲望并不是很强烈。后来发生了一件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事,2001年的时候全班去了一趟台湾交流,当时我感觉到,台湾的清华大学在科研的很多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在台湾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做了一个暑假的实验,深刻体会到自己应该走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所以02年我就来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学位。UCLA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很好,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PHD的六年时间。
在美国读PHD基本上都需要一个轮转的过程,我们学院的研究生入学的时候也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但是大家的轮转只有3个月左右,而在UCLA整个第一年都是用来轮转的时间,所以我当时选了三个导师,在每个导师那里学习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的第一个导师,大家可能都认识,就是现在3344体育官方入口的范国平老师,当时他也是刚去UCLA时间不久。第二个导师是我后来决定留下来的实验室老师。第三个导师是现在北京大学的林老师。轮转了一年之后,我决定留在这个老师的实验室做小鼠的心血管发育模型的研究。与我同时在实验室的中国留学生有我的本科同学(现在有些已经在美国有了教职;成就最高的李一诺学姐先是进了麦肯锡,现在是比尔盖茨基金中国总负责人)。在这样的轮转实验室大环境下,我开始了每天杀老鼠、洗试管、杀老鼠、洗试管……,最后发了一篇小paper就毕业了。之所以说是发了一篇小paper,背后有比较复杂的原因,有同领域的竞争,有来自课题组导师的职业变化等等因素。博士期间只发了一篇小paper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打击,但是挫折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它极大的磨练你的内心世界,同学们眼下也是在经历学生时代,如果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不要被它打倒,过几年或者更长时间你再回过头来看的话,你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博士毕业后我到了桑福德伯纳姆普利贝司医学研究所,这里距离LA非常近,开车两个小时就到了,紧邻大海风景很好。这个研究所的干细胞研究发展的时期很长,我想在这里把我在发育学里学到的东西转移到干细胞的平台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我在普利贝司医学研究所生活了八年,科研工作虽然繁忙,但忙中有乐趣。研究所的环境像动物园一样,晚上如果做实验做的特别晚的时候,一个人走在路上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动物,从浣熊、蜘蛛、响尾蛇到鹿,有时候还能够看到猫头鹰,我把这个小乐趣当做是自己工作到深夜的犒劳慰问。所以同学们也要学会适当的调剂自己的生活,再辛苦的工作也要给自己找点乐趣。我们研究所因为离海边特别近,我也常去海边拍一拍日落。伯纳姆的气候四季如春,变化不大,不容易让人感觉时间的流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匆匆地时光就走过了八年,我发了一篇nature就选择回国到了同济,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
二 在科研兴趣的培养过程中思考人生意义、渐渐形成成熟的价值观
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喜欢美的人。什么是美,其实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我读PHD时,我的导师给我的第一本书是小鼠发育的画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图片解析,当时网络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有很多data都没有被传到网上去,那时候一页就可以这样一直盯着看一两天,让我觉得发育的过程是非常漂亮的。我想现在的条件下,很多data都可以轻易的在网上找到,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发现生物的美的途径,比十多年前要多的多,但不要因为得到的容易就对这些美视若无睹,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科研的世界。
后来等我自己做实验之后,就感觉我能够从自己的手上创造美的东西,这尤其让我非常兴奋。这也增加了我对显微镜、照相机的热爱。渐渐地除了细胞之外,我也喜欢出去拍一些美景,星轨、两辆对开的车、几万只天鹅等等。拍到这些东西都让我觉得非常高兴,这些都是非常朴素的情感。朴素的情感对科学研究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它不会是你坚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原因,更高层次的来讲,对科研的兴趣还是要从朴素的情感内化到对自我三观理论的总结。就是说,你做这样一件事情,对于你的自我价值实现到底有什么意义。我到了美国之后,开始思考一些这样的问题。美国其实是一个比较宗教的国家,有很多宗教、教会,很多中国人也加入其中,我的一些朋友也加入了教会,而我作为一个比较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时候我就会和我的加入宗教的朋友们有一些论战。从网下一直吵到网上,那时候还都是各样的bbs,大家就吵来吵去。在吵架的过程当中,需要一些子弹,也就是一些素材,然后我读到了一个很影响我的文章。就是英国哲学家、科学家罗素自传的文章小结。当中写了他的人生追求,有三点: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追求爱是人的本能的东西;然后探索知识,当我知道:我发现了人类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这本身对于我而言就是莫大的自我实现;最后怜悯,也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对社会有利,这是毫无疑问需要去做的事情。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就是,不需要宗教,我只需要有这三点就可以活一辈子了。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感受到如果能够一辈子探索人类未知的知识,就足够了。通过我们的研究,去突破人类知识的边界,是我曾经做过的事情,也是同学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无论是对我,还是对于同学们,我认为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新闻,某个公司针对天生色盲的人开发出了一个眼镜,能够让色盲的人看到颜色,这些色盲的人在第一次看见草坪简单的绿色痛哭流涕。如果我们把整个人类比喻成个人,如果能够通过你的努力,能够让整个人类的认识多这么一点点,就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情。
三 读博有什么用?
讲了一大堆比较形而上的东西,但是大家现在读书期间肯定还是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工资很少,有同学想还不如先去工作,能够多挣点钱早点存够首付买房子。但是读博有什么用呢?现实生活当中确实有一些成功人士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这些是个例,并不能够代表群体,一方面:从整体来看的话,学历水平高的人工作后的工资水平还是会比低学历的人高很多的。好学历的人以后的职业上升空间也会更大。另外的一方面我概括为“危机”。中国从五十年代开始重视教育,大学生人数01年到08年,从1百万提高到了5百万,现在差不多是7百多万的水平;硕博水平也相应增长。现在的中国正在为社会科技的发展储备高水平的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继续深造自己,不继续去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学习,你就有可能会被时代淘汰。而且从就业机会角度上来说,大家应该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感。现在美国做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替代人工做很多事情,申通的小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工,就连大家爱玩的游戏AI机器人可以比你玩得更好,甚至汽车都已经有无人驾驶连红绿灯都不需要了。越来越多的低端的工作和技能都已经渐渐被机器所取代了,这就需要大家去学习更高级的知识,会使你的工作更加保险。你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去让机器为你服务,而不是让机器取代你的工作。
四 出国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但大家的事业还应该在中国
尽管现在网络很发达,但大家看到的国外的信息可能都不是非常全面,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可以出国去看一看,开开眼界,我觉得对于科研人员是比较重要的。无论你是出去学习还是交流,对于你人生的视野拓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大家的事业还是回到中国来比较好。还是罗素先生的话,他在20年代来中国考察,他说:中国学生能干而且勤奋,假如中国有一个稳定的政府和充裕的资金的话,他们可能30年之内超过我们。49年我们实现了稳定的政府,改革开放至今充裕的资金也慢慢实现了。现在,中国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的水平都渐渐的在朝世界第一的位置靠近。所以我觉得大家在国外开拓了眼界之后,回国来工作,参与到中国的伟大复兴当中,对于大家的自我价值实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 对于科研人员:做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做则殆
很多同学感兴趣关于读paper和做实验的关系,我稍微修改了点孔子的话“做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做则殆”。如果你每天做实验不去学习思考实验背后的理论知识,往往就会变得很盲目;但如果你天天读paper发现这个地方你可以做那个地方你也可以做,但是你不经常动手,那么一做实验就这个地方不顺利,那个地方做不出来的话,会对你的信心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思和做需要同步进行。但是大家也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既善于思考又善于做实验的,有些人就是thinker另一些人就是doer,如果你觉得你主要是thinker的话,你就要多和喜欢做事的人合作;反之亦然。
六 科研当中的困惑——方向?
作为基础学科,生物学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的,实验做不出来怎么办,如何应对挫折?这个在初级阶段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我的体会是,首先要从小做起,建立一些正反馈,你可以首先去做一些你熟悉的事情,寻找一些信心。不一定是科研上的事情,你可以回家做一道菜,你可以把这道菜做的挺好的,就可以增加信心。或者去做一些你知道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去获得信心。在你朝一个方向已经努力了很长时间之后,你觉得已经干不动了,那就干脆休息一下,take a break!我跟大家分享下我是如何take a break的。我会选择去吃美食放松一下自己,各种各样的吃,室内室外各种吃。然后是玩!K歌,爬山、打保龄球、打枪、摘樱桃、打羽毛球、骑自行车。大家要尝试去寻找自己的能力边界,要知道你什么时候应该take a break,什么时候应该努力工作。既不要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也不要去追求超过你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应该一点点的小小的压力去push自己,去探索自己能力的边界,如果你觉得有些地方不能再前进了,那你就休息一下;如果你觉得还能够再前进,就努力去做。谁知道呢,也许你就是像马龙一样的六边形战士,各个方向的能力都是满分。最后谢谢大家,欢迎交流。
交流环节:
Q1国内外的科研条件有什么具体的差别?
A如今的中国,有独立的主权、充足的资金,在科研条件方面并不比国外逊色,我们起步虽晚,但是在奋力追赶,当下的很多尖端的科研新发现,都是中国科学家的成果。
Q2我对很多方面都感兴趣,如何确定自己到底喜欢哪个方向,选择哪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A你(提问者)现在是初中生?人本来就没有必要给自己设限,如果能够去做喜欢的事情就坚持去做,去探索,去发现。尤其像你这么小的年级,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不要给自己设限是非常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你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点继续走下去,就非常好了。
Q3老师您为什么选择同济继续您的科研?
A相比于清华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3344体育官方入口位属一流,对像我这样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视,在这里有很好的平台和资源,所以是最好的选择。
Q4您刚到美国是如何适应新环境的?
A其实在美国和在国内并不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英语方面也不用太担心,英语母语的人其实并不在乎你的发音和口音问题,只要你能够勇敢的去交流,张口去说,就很容易可以融入其中。
Q5在实验倦怠期怎么办?
A如果遇到瓶颈期,其实大可不必一直磕在上面挣扎,出去散散心,旅旅游,和朋友一起吃吃饭,唱唱歌,都是很好的解压方式。也许在你心情轻松之后,实验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Q6对于学生,您有什么要求或者说期待吗?
A我现在实验室刚刚起步,还处于系统建立阶段,我自己非常满意现在的状态,虽然我的学生们总是很苦恼实验做不出来,但是系统建立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一切都还是在我的预想之中的,都很好。
Q8那您希望的和学生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A现在更多的是和学生讨论一些技术层面的问题,希望以后更多的是能够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科学上的问题,能够一起去思考、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东西,是很好的事情。